智慧農業(Smart?Agriculture)是農業生產的高級階段,集5G通信技術、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現代技術為一體。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新模式,旨在通過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等技術手段,實現農業生產的精準化、可視化和智能化,從而極大的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產品價值。 國家相關政策文件多次指出“加快發展智慧農業。建設一批智慧農業引領區,推動規模化農場(牧場、漁場)數字化升級。深入實施智慧農業建設項目,建設國家智慧農業創新中心。”“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推動建設一批縣域農副產品電商直播基地,促進優質農產品上網銷售。”“推進數字化賦能鄉村治理,豐富拓展制度性治理方式。”?
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通過傳感器、衛星定位等技術,實現對土壤、氣候、水分、養分等環境因素的實時監測,為農作物和畜禽提供最適宜的生長條件。利用精準灌溉、精準施肥、精準投喂等自動化裝備定制個性化和自動化的生產方案,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率。
②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利用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質檢、運輸、銷售等環節進行全程追溯,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消費者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等方式,了解農產品的產地、生產過程、檢測報告等信息,增強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度。
③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有效預警自然災害和病蟲害,保障作物生長穩定;通過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有效節水減肥,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污染;發展生態旅游、休閑農業、研學體驗,增強農業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促進農業產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④提升農業管理水平
建立農業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對農業生產、資源、市場等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分析,為農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農業生產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預測市場需求、優化生產布局。
響應國家《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政策要求,利用數字技術,推動農田建設、生產、管護相融合,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重點推進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智能控制、衛星定位等信息技術在農田建設中的應用,配套耕地質量綜合監測點,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農田建設和管理測控系統,對工程建后管護和農田利用狀況進行持續監測,實行農田灌溉排水等田間智能作業,提升生產精準化、智慧化水平。以“科技創新、數字賦能”為目標推動糧食產業優質高效發展。
隨著現代大規模集約養殖場的出現,使得傳統的人工管理模式難以滿足養殖需求。例如,大型養豬場有成千上萬頭豬,靠人工監測豬的健康狀況、飼料供應和環境調控等工作,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錯。智慧畜牧建設能夠借助智能化技術實現牧舍環境的實時監測,牧舍環境調控和投喂裝置的自動化作業,以及對養殖過程建立可追溯數字檔案,極大的提高了大規模畜牧養殖管理能力。
智慧水產是指利用數字技術,物聯網技術和智能化管理方法,對水產品(主要指工廠化魚池養殖)生產過程進行全面監測、控制、管理的現代化水產養殖方式。通過傳感器、監測設備和數據采集系統,實時收集漁場水質、水溫、水位、氧氣含量等環境參數,同時監測魚類的生長情況、飼料消耗、病蟲害預警等信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科學管理魚池環境并通過自動化水循環處理裝置和自動投喂裝置實現魚池自動化管理,從而提高漁業生產效率、保障養殖質量,降低養殖成本。
數字賦能現代農事服務中心運行體系建設,數字化串聯農戶、設備、服務人員、監管、公眾等角色。以“線上+線下”融合的數字化模式為農戶提供耕、種、管、收、烘全過程機械化作業服務,并借助先進的5G傳輸和物聯網傳感技術實現機械裝備的數字一體集控,優化資源調度能力,引領區域特色產業發展。
數字農業工廠是一種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工程技術的新型農業生產組織模式,它將農業生產與數字經濟緊密結合,實現了農業生產的高度智能化和自動化。數字農業工廠解決方案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數字化管理。方案提供智能環境監控、精準農業決策支持、農產品質量追溯等功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農產品安全。通過實時數據采集與分析,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產成本。數字農業工廠解決方案助力農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